引言有這樣一位名相,他是唐後期頗具影響力的一位政治家,主要生活在安史亂後的七十餘年。當時的大唐已出現藩鎮割據、朋黨之爭、宦官專權的頑疾,大唐王朝日漸處於行將就木的境遇。在這種情況下,裴度並未以佛系自居,而是積極出仕,歷任憲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宰輔,強行延續唐朝國祚。《舊唐書》贊其為「威望德業,侔於郭子儀,出入中外,以身系國之安危、時之輕重者二十年」,他便是裴度,字中立。在消散的歲月遺迹中,對這位我國歷史上著名賢相功績進行審視,可以為讀者們提供啟示。裴度畫像擁護朝廷,反對割據裴度出生於安史之亂後,當時,叛亂雖被平息,但割據地方的藩鎮勢力不斷威脅朝廷權威。朝廷基於平叛的需要,內地不斷增置節度使,很快形成了天下盡裂於藩鎮的局面。唐德宗對藩鎮實行綏靖策略,盤踞於兩河地區的魏博、成德、盧龍、淄青、淮西等鎮的軍閥,擅地自專、歲不輸貢、玩侮朝廷,十分難治。面對這種情況,深受儒家大一統思想熏陶的裴度痛心疾首,決心有所作為,削平藩鎮,維護朝廷權威。宣慰魏博,首歸王化安史之亂後期,唐廷已無力平定河北,唐代宗被迫任命安史舊部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、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、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、薛嵩為昭義節度使,以一種非常曖昧的形式結束平叛。四鎮之中以魏博、幽州、成德最為長久,被稱為「河朔三鎮」。三鎮節度使極為跋扈,歲不貢賦、自行委吏、子孫相繼,朝廷政令不逮。此三鎮以魏博節度使實力最強,最為難治。
唐憲宗元和七年(公元812年),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過世,其牙將田弘正被士卒擁立為節度使。田弘正上書表示願意歸順朝廷。唐憲宗下詔任命田弘正為節度使,並派遣時任知制誥的裴度前往魏博宣慰。自安史之亂後,魏博已有五十餘年未沾皇化,搞好宣慰工作,實非易事。裴度深明君臣之義,有辯才,憑藉他的好口才及滿滿的正能量深深影響了田弘正。唐朝中後期節度使割據示意圖
史稱:「聽其言,終夕不倦,遂深相結納,由是奉上之意愈謹。」同時,裴度將所攜一百五十萬緡錢全部用來犒賞軍士,並宣布免除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的賦稅徭役,魏博將士及民眾欣喜不已,歡呼雀躍。他還走遍魏博所轄州縣,宣傳天子恩德,問高年,赦囚徒,關心鰥寡孤獨,百姓備感喜悅。至此,割據五十餘年的魏博六州重回大唐的懷抱。田弘正在任期間,魏博六州擁護朝廷,在平叛中屢立奇功,這與裴度的安撫得當是分不開的。平定淮西,眾鎮咸服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,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,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,以吳少陽的名義請求朝廷任命他為留後。唐廷識破了他的小伎倆,沒有準許。吳元濟遂聯合成德鎮、淄青鎮發動叛亂。淮西轄申、光、蔡三州,與東都洛陽毗鄰,地理位置極為重要。「得中原者得天下」,吳元濟叛亂關係著整個大唐的削藩大局,為此,唐廷決心平叛。為打亂平叛節奏,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暗殺主戰大臣。
宰相武元衡被殺死,刑部侍郎裴度也被刺傷,主戰力量受到極大削弱。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,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被淮西軍打得全軍覆沒,朝廷一片紛然,宰相李逢吉、王涯、崔群等主和大臣請求罷兵,唯有裴度誓與賊不得兩立,並請求督戰。很快,唐憲宗任命裴度為淮西招討處置使,全權指揮平叛工作。為表達平叛的決心,捍衛統一大業,出京前,裴度給憲宗留下誓言。裴度平定淮西
「主憂臣辱,義在必死,賊未授首,臣無還期」。裴度到達郾城後,宣達聖旨,士氣大振。他建立了以馬總、韓愈、李宗閔等主戰派為主的前軍指揮部,統一思想。他注意到軍內宦官的掣肘,很快罷免中使監軍之職,使指揮權重歸將帥。他又整肅軍紀,號令劃一,重用李光顏、李愬等名將。一時間,捷報連連。
當獲知蔡州防衛空虛的消息時,裴度欣然同意李愬雪夜襲擊蔡州的計劃,很快活捉吳元濟,平息了淮西叛亂。吳元濟叛亂四年未平,裴度赴前線兩個月就蕩平淮西。不得不說,此次平叛,裴度當為首功。為此,皇帝加封裴度為金紫光祿大夫、弘文館大學士,賜勛上柱國,又封晉國公,食邑三千戶,復知政事。淮西叛亂平息之後,河北、山東等地的割據勢力相繼歸順,朝廷權威得以重塑。討伐淄青,實現統一唐憲宗時期,盤踞中原地區的藩鎮主要有三個:北面為成德,東面為淄青,東南為淮西。三鎮形成掎角之勢,長期與朝廷對抗。為此,唐中央多次出兵平叛,均因各方壓力無功而返。淮西平叛的勝利,讓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大驚失色,坐立不安。裴度決定攻心為上,讓心腹辯士前去成德勸說王承宗。很快,王承宗做出回應,他將自己的兒子王知感、王知信送到京城做人質,還向朝廷獻出德、棣二州,成德正式歸順朝廷。裴度平叛示意圖
淮西和成德的歸順使得朝廷能騰出手來對付淄青。元和十三年(818年),李師道反叛,唐憲宗命令裴度主持平叛。裴度制訂了嚴密的作戰計劃,命中原地區的宣武、義成、武寧、橫海、魏博五鎮共同會討。五鎮中,魏博實力最強,它的進軍路線的設定關乎著平叛全局。裴度力排眾議,駁斥了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由黎陽南進的策略,主張應由楊劉渡河南進,消除各鎮遷延顧望的心態。
李師道很快感受到了魏博的壓力,他要求部下劉悟出兵抗擊魏博軍。魏博軍強,劉悟不敢出擊。李師道欲殺劉悟以正軍法,反被劉悟識破。於是,劉悟舉軍反叛,擒師道以獻朝廷。至此,唐政府結束了淄青鎮半個多世紀的割據狀態。淄青鎮是當時地盤最大、勢力最強的藩鎮,它的覆滅使得藩鎮割據的局面基本被消除,唐王朝實現了短期的統一。在這次統一戰爭中,裴度功勞最大。不搞黨爭,任賢舉能安史之亂後,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,唐中央逐步失去了對官僚的控制。這些官僚為尋求利益最大化,搞起了小圈子。隨著小圈子的日趨凝固,我國歷史上著名的「牛李黨爭」很快出現了。其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,到唐宣宗時期結束,先後持續了將近40年。朋黨興而政事亂,性質惡劣的黨爭已成為大唐覆滅的催化劑,以致唐文宗嘆息「去河北賊易,去朝中朋黨難」。唐文宗畫像裴度不黨裴度的仕途生涯與牛、李兩黨均有瓜葛,但他並非朋黨之人。歷來,人們把李吉甫、李德裕、鄭覃、韋處厚、李讓夷等看成李黨,把李逢吉、牛僧孺、李宗閔、韋貫之、令狐楚等看成牛黨。李黨主張對藩鎮實行強硬態度,擁護朝廷權威;牛黨則主張姑息藩鎮,實行綏靖統治。李黨的主張與裴度的觀點相似,所以裴度多次主張朝廷重用李德裕。例如,大和三年(公元829年),裴度向唐文宗舉薦李德裕為宰相,被牛黨的李宗閔、李逢吉所阻,未能成功。
裴度推薦李德裕實為舉薦人才,並無援引之意。因為李德裕實為晚唐時期不可多得的賢才,在武宗朝為相期間,他曾攘回紇、平澤路、挫宦官,創造了清明政治。牛黨的代表人物李宗閔也是裴度所舉薦的。早在平淮西時,裴度就推薦李宗閔為彰義軍節度判官,開啟了李宗閔的官宦生涯。可以說,裴度對牛、李兩黨的中堅人物都有恩情。牛黨的代表人物李逢吉與裴度素不和睦。
朝廷平淮西期間,李逢吉為主和派,裴度為主戰派。李逢吉害怕裴度取勝,多次散布流言中傷裴度,導致兩人交惡。唐穆宗即位後,李逢吉以帝師身份主持朝局,將裴度擠出朝廷。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二月,唐敬宗打算游幸東都。李逢吉等牛黨骨幹極力反對,勸諫皇帝不要興師動眾,勞民傷財,但其不為所動。此時,裴度並未反對李逢吉等人的意見,而是支持李逢吉,用委婉的口吻勸阻了敬宗東幸之行。可以說,裴度並不在意個人得失,而是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。唐朝黨爭舉賢任能朝政的昏暗並未讓裴度灰心喪氣,他總是一如既往地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,為敢於直言進諫的賢臣良吏主持公道。文學家韓愈就曾得到其幫助。唐憲宗早年曾平藩鎮、任賢臣,使得唐王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。此時的唐憲宗,以為自己立下了不朽之功,便失去了進取心,漸漸驕奢起來。他信仙好佛,想求得長生不老。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,唐憲宗派遣使者前往法門寺迎佛骨,一時間長安城內掀起了崇佛熱潮。
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不顧自身安危,毅然上《論佛骨表》進行勸諫。憲宗不但不聽,反而非常生氣,決定將韓愈處以極刑。此時,裴度挺身而出,多次勸說唐憲宗,才保全了韓愈性命。最終,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。八個月後,裴度又幫助韓愈回朝,轉任兵部侍郎,繼續為朝廷出力。文學家劉禹錫也多次得到裴度的保護和提攜。唐順宗即位後,為革除積弊,任用劉禹錫等人進行政治革新,是為永貞革新。由於觸犯宦官利益,永貞革新失敗,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。
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,已經回京的劉禹錫因為得罪執政,被貶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,幸得裴度大力相助才改任連州刺史。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,裴度拜相,再次推薦劉禹錫為主客郎中,結束了他的外放生涯;大和二年(公元828年),裴度又推薦劉禹錫任禮部郎中、集賢殿學士,讓他能更好地為朝廷服務。此外,馬總、李德裕、李光顏、李等文臣武將都曾受到裴度的舉薦提攜,這體現出了裴度作為一代名相的才能和氣度。韓愈畫像打擊奸佞,愛民如子安史之亂後,宦官逐步掌握朝廷禁軍,並把持朝廷政務,其勢力逐步凌駕於朝廷大臣之上,甚至能操縱皇帝的廢立。可以說,宦官專權成為唐後期朝廷腐朽的重要原因。裴度為人正直,不畏強權,極力打擊宦官勢力,使朝政歸於清明。打擊宦官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十月,五坊小兒到了下邽縣。當地縣令裴寰是個清廉的好官,非常討厭宦官的凶暴不法,拒絕為他搜刮民財,引起了他的嫉恨。宦官便誣陷裴寰對皇帝大不敬。唐憲宗將其收捕入獄,打算處死他。時任御史中丞的裴度挺身而出,痛斥宦官的卑劣行為,極力為裴寰辯爭。唐憲宗被迫將裴寰釋放。元和十三年(公元818年)九月,五坊小使楊朝汶因商人張涉欠債潛逃,十分氣憤。
遂將與張涉有經濟往來的人全部逮捕,進行拷打,逼其還債,事連近千人。西川節度使盧坦也被迫捲入其中,盧坦子遂上書稱冤。裴度聽說後,十分生氣,要求唐憲宗嚴懲楊朝汶。當時朝廷正對淄青用兵,討伐李師道,唐憲宗有意包庇楊朝汶,以用兵事大來搪塞。裴度堅持嚴肅處理,認為山東用兵,事在遠方,宦官橫暴不法,近在天子腳下,事情更嚴重。
不得已,唐憲宗下令誅殺了楊朝汶,並釋放了所有被拘捕的人。長慶二年(822 年),朝廷所派的昭義監軍劉承偕恃恩弄權,常常欺辱主將劉悟,又縱其屬下亂法。劉悟大怒,遂於同年二月舉兵叛亂。三月,裴度到長安,穆宗問及如何處置時,裴度主張揭露劉承偕的罪行,讓劉悟集眾將其斬殺。唐穆宗最後決定將劉承偕流放到遠州。首惡得到嚴懲,昭義兵亂得以平息。裴度雕像愛民如子裴度為人寬厚,頗具仁愛之心。淮西之戰後,裴度負責善後。他制止監軍任意誅殺吳元濟舊部,實行「量罪加刑」的方法,糾正濫殺的錯誤指令,使蔡州內部很快安定下來。他繼續用蔡州兵為親衛牙兵,當時有人勸說裴度不要輕信蔡州人,而裴度不為所動。他認為自己已受命為彰義節度使,蔡州人便是自己轄下的子民,應一視同仁。
裴度廢除了吳元濟制定的嚴苛法令,取消夜禁,使蔡州百姓交往不再受諸多限制,開始享受生民之樂。他下令免除淮西百姓二年的賦稅和徭役,安葬戰爭中陣亡的將士,給予家屬五年的衣糧;允許軍人退戎還農,並發給他們糧食和耕牛;對於戰爭中受傷的將士,也給予厚厚的撫恤。這些舉措對於淮西百姓安居樂業,發展農業生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不計得失,鞠躬盡瘁唐朝後期朝政日趨腐朽,正直大臣主持的永貞革新、甘露之變等運動均以失敗告終。奸佞勢力把持朝政,裴度一度隱居在東都綠野堂居所以避禍。但朝廷需要的時候,他又挺身而出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不計得失,挽救危局平定淮西之後,朝廷權威得以重塑,大唐王朝出現一統趨勢。為表彰裴度在淮西鎮平定中的功績,唐憲宗接受群臣建議,刻石紀功以明示天下。碑文由韓愈負責撰寫,該碑又被稱為韓碑。不久,唐憲宗下令磨掉韓碑,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。據說,韓愈所撰碑文對平淮西功臣李愬的功勞記載不多,引起李愬的不滿。其妻魏國夫人為唐安公主之女,是唐憲宗的表妹,憲宗為了照顧表妹的情緒,不得已要求重新撰寫。裴度畫像
新撰寫的段碑對武將的功德進行大肆渲染,引發朝廷正直大臣的不滿,裴度顧全大局,並未提出異議。唐敬宗即位之時,河北、山東等地的藩鎮經常發難於朝廷。年幼的敬宗起用德高望重的裴度為相,很快穩住了局面。裴度上任之初,幽州節度使朱克融曾以朝廷賜予將士的春衣質量不好為名,準備發動叛亂,聽聞裴度在朝,便未敢輕舉妄動。
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十二月,唐敬宗外出嬉戲,被宦官劉克明等趁機殺死,死時年僅18歲,唐王朝再一次陷入危機當中。裴度臨危不懼,聯合權宦王守澄等人誅殺劉克明逆黨,迎立江王李昂為皇帝,是為唐文宗,很快穩定了局面。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裴度德高望重,他的健在關係著國運的興衰,他的名聲更是遠播於周邊少數民族及域外,四夷君長總是向使者打聽裴度的健康狀況及任職情況。晚年的裴度一如既往地為朝廷出力。大和四年(公元830年),已經六十六歲高齡的裴度被任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,到地方去做實事。裴度到達駐地襄陽後,看到唐憲宗時期在襄陽設置的臨漢監牧存在放馬數量少、毀壞農田多的弊病,立即奏請唐文宗廢棄臨漢監牧,將佔領的四百多頃民田歸還給了當地百姓。
開成二年(公元837年),裴度已經七十三歲了,是那個時代真正的高齡老人。唐文宗任命裴度為太原尹、北都留守、河東節度使,為國家卧鎮北門,藩障戌邊,於是,裴度不顧年高,繼續為國出力。開成四年(公元839年)三月,唐文宗下詔撫慰裴度,詔書還未到,裴度就病逝了。一代中興名相黯然隕落,死後謚號「文忠」,配享太廟。裴度詩句
兩人同日事征西,今日君先奉紫泥。待平賊壘報天子,莫指仙山示武夫。野人不識中書令,喚作陶家與謝家。君若有心求逸足,我還留意在名姝。結語裴度臨終遺言中,關心的都是國事,並未提及自己的家事,可謂是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裴度是中晚唐大臣中的傑出代表。他具備清正剛直、不黨不私、寵辱不驚、任勞任怨的優秀品質,在工作中兢兢業業,踏實能幹,多次力挽狂瀾,挽救危局,被譽為中晚唐第一名相。歷史是一面鏡子,裴度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,堪稱千古名相的楷模。參考文獻劉昫,《舊唐書》,中華書局,1975年
歐陽修、宋祁,《新唐書》,中華書局,1975年
一代名相,四朝宰輔,談談中興大唐的名臣——裴度
引言
有這樣一位名相,他是唐後期頗具影響力的一位政治家,主要生活在安史亂後的七十餘年。當時的大唐已出現藩鎮割據、朋黨之爭、宦官專權的頑疾,大唐王朝日漸處於行將就木的境遇。在這種情況下,裴度並未以佛系自居,而是積極出仕,歷任憲宗、穆宗、敬宗、文宗四朝宰輔,強行延續唐朝國祚。《舊唐書》贊其為「威望德業,侔於郭子儀,出入中外,以身系國之安危、時之輕重者二十年」,他便是裴度,字中立。在消散的歲月遺迹中,對這位我國歷史上著名賢相功績進行審視,可以為讀者們提供啟示。
裴度畫像
擁護朝廷,反對割據
裴度出生於安史之亂後,當時,叛亂雖被平息,但割據地方的藩鎮勢力不斷威脅朝廷權威。朝廷基於平叛的需要,內地不斷增置節度使,很快形成了天下盡裂於藩鎮的局面。唐德宗對藩鎮實行綏靖策略,盤踞於兩河地區的魏博、成德、盧龍、淄青、淮西等鎮的軍閥,擅地自專、歲不輸貢、玩侮朝廷,十分難治。面對這種情況,深受儒家大一統思想熏陶的裴度痛心疾首,決心有所作為,削平藩鎮,維護朝廷權威。
宣慰魏博,首歸王化
安史之亂後期,唐廷已無力平定河北,唐代宗被迫任命安史舊部田承嗣為魏博節度使、李懷仙為幽州節度使、李寶臣為成德節度使、薛嵩為昭義節度使,以一種非常曖昧的形式結束平叛。四鎮之中以魏博、幽州、成德最為長久,被稱為「河朔三鎮」。三鎮節度使極為跋扈,歲不貢賦、自行委吏、子孫相繼,朝廷政令不逮。此三鎮以魏博節度使實力最強,最為難治。
唐憲宗元和七年(公元812年),魏博節度使田季安過世,其牙將田弘正被士卒擁立為節度使。田弘正上書表示願意歸順朝廷。唐憲宗下詔任命田弘正為節度使,並派遣時任知制誥的裴度前往魏博宣慰。自安史之亂後,魏博已有五十餘年未沾皇化,搞好宣慰工作,實非易事。裴度深明君臣之義,有辯才,憑藉他的好口才及滿滿的正能量深深影響了田弘正。
唐朝中後期節度使割據示意圖
史稱:「聽其言,終夕不倦,遂深相結納,由是奉上之意愈謹。」同時,裴度將所攜一百五十萬緡錢全部用來犒賞軍士,並宣布免除魏博六州百姓一年的賦稅徭役,魏博將士及民眾欣喜不已,歡呼雀躍。他還走遍魏博所轄州縣,宣傳天子恩德,問高年,赦囚徒,關心鰥寡孤獨,百姓備感喜悅。至此,割據五十餘年的魏博六州重回大唐的懷抱。田弘正在任期間,魏博六州擁護朝廷,在平叛中屢立奇功,這與裴度的安撫得當是分不開的。
平定淮西,眾鎮咸服
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,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,其子吳元濟秘不發喪,以吳少陽的名義請求朝廷任命他為留後。唐廷識破了他的小伎倆,沒有準許。吳元濟遂聯合成德鎮、淄青鎮發動叛亂。淮西轄申、光、蔡三州,與東都洛陽毗鄰,地理位置極為重要。「得中原者得天下」,吳元濟叛亂關係著整個大唐的削藩大局,為此,唐廷決心平叛。為打亂平叛節奏,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派刺客暗殺主戰大臣。
宰相武元衡被殺死,刑部侍郎裴度也被刺傷,主戰力量受到極大削弱。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,唐鄧節度使高霞寓被淮西軍打得全軍覆沒,朝廷一片紛然,宰相李逢吉、王涯、崔群等主和大臣請求罷兵,唯有裴度誓與賊不得兩立,並請求督戰。很快,唐憲宗任命裴度為淮西招討處置使,全權指揮平叛工作。為表達平叛的決心,捍衛統一大業,出京前,裴度給憲宗留下誓言。
裴度平定淮西
「主憂臣辱,義在必死,賊未授首,臣無還期」。裴度到達郾城後,宣達聖旨,士氣大振。他建立了以馬總、韓愈、李宗閔等主戰派為主的前軍指揮部,統一思想。他注意到軍內宦官的掣肘,很快罷免中使監軍之職,使指揮權重歸將帥。他又整肅軍紀,號令劃一,重用李光顏、李愬等名將。一時間,捷報連連。
當獲知蔡州防衛空虛的消息時,裴度欣然同意李愬雪夜襲擊蔡州的計劃,很快活捉吳元濟,平息了淮西叛亂。吳元濟叛亂四年未平,裴度赴前線兩個月就蕩平淮西。不得不說,此次平叛,裴度當為首功。為此,皇帝加封裴度為金紫光祿大夫、弘文館大學士,賜勛上柱國,又封晉國公,食邑三千戶,復知政事。淮西叛亂平息之後,河北、山東等地的割據勢力相繼歸順,朝廷權威得以重塑。
討伐淄青,實現統一
唐憲宗時期,盤踞中原地區的藩鎮主要有三個:北面為成德,東面為淄青,東南為淮西。三鎮形成掎角之勢,長期與朝廷對抗。為此,唐中央多次出兵平叛,均因各方壓力無功而返。淮西平叛的勝利,讓成德節度使王承宗大驚失色,坐立不安。裴度決定攻心為上,讓心腹辯士前去成德勸說王承宗。很快,王承宗做出回應,他將自己的兒子王知感、王知信送到京城做人質,還向朝廷獻出德、棣二州,成德正式歸順朝廷。
裴度平叛示意圖
淮西和成德的歸順使得朝廷能騰出手來對付淄青。元和十三年(818年),李師道反叛,唐憲宗命令裴度主持平叛。裴度制訂了嚴密的作戰計劃,命中原地區的宣武、義成、武寧、橫海、魏博五鎮共同會討。五鎮中,魏博實力最強,它的進軍路線的設定關乎著平叛全局。裴度力排眾議,駁斥了魏博節度使田弘正由黎陽南進的策略,主張應由楊劉渡河南進,消除各鎮遷延顧望的心態。
李師道很快感受到了魏博的壓力,他要求部下劉悟出兵抗擊魏博軍。魏博軍強,劉悟不敢出擊。李師道欲殺劉悟以正軍法,反被劉悟識破。於是,劉悟舉軍反叛,擒師道以獻朝廷。至此,唐政府結束了淄青鎮半個多世紀的割據狀態。淄青鎮是當時地盤最大、勢力最強的藩鎮,它的覆滅使得藩鎮割據的局面基本被消除,唐王朝實現了短期的統一。在這次統一戰爭中,裴度功勞最大。
不搞黨爭,任賢舉能
安史之亂後,隨著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,唐中央逐步失去了對官僚的控制。這些官僚為尋求利益最大化,搞起了小圈子。隨著小圈子的日趨凝固,我國歷史上著名的「牛李黨爭」很快出現了。其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,到唐宣宗時期結束,先後持續了將近40年。朋黨興而政事亂,性質惡劣的黨爭已成為大唐覆滅的催化劑,以致唐文宗嘆息「去河北賊易,去朝中朋黨難」。
唐文宗畫像
裴度不黨
裴度的仕途生涯與牛、李兩黨均有瓜葛,但他並非朋黨之人。歷來,人們把李吉甫、李德裕、鄭覃、韋處厚、李讓夷等看成李黨,把李逢吉、牛僧孺、李宗閔、韋貫之、令狐楚等看成牛黨。李黨主張對藩鎮實行強硬態度,擁護朝廷權威;牛黨則主張姑息藩鎮,實行綏靖統治。李黨的主張與裴度的觀點相似,所以裴度多次主張朝廷重用李德裕。例如,大和三年(公元829年),裴度向唐文宗舉薦李德裕為宰相,被牛黨的李宗閔、李逢吉所阻,未能成功。
裴度推薦李德裕實為舉薦人才,並無援引之意。因為李德裕實為晚唐時期不可多得的賢才,在武宗朝為相期間,他曾攘回紇、平澤路、挫宦官,創造了清明政治。牛黨的代表人物李宗閔也是裴度所舉薦的。早在平淮西時,裴度就推薦李宗閔為彰義軍節度判官,開啟了李宗閔的官宦生涯。可以說,裴度對牛、李兩黨的中堅人物都有恩情。牛黨的代表人物李逢吉與裴度素不和睦。
朝廷平淮西期間,李逢吉為主和派,裴度為主戰派。李逢吉害怕裴度取勝,多次散布流言中傷裴度,導致兩人交惡。唐穆宗即位後,李逢吉以帝師身份主持朝局,將裴度擠出朝廷。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二月,唐敬宗打算游幸東都。李逢吉等牛黨骨幹極力反對,勸諫皇帝不要興師動眾,勞民傷財,但其不為所動。此時,裴度並未反對李逢吉等人的意見,而是支持李逢吉,用委婉的口吻勸阻了敬宗東幸之行。可以說,裴度並不在意個人得失,而是更多地考慮國家利益。
唐朝黨爭
舉賢任能
朝政的昏暗並未讓裴度灰心喪氣,他總是一如既往地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,為敢於直言進諫的賢臣良吏主持公道。文學家韓愈就曾得到其幫助。唐憲宗早年曾平藩鎮、任賢臣,使得唐王朝一度出現中興局面。此時的唐憲宗,以為自己立下了不朽之功,便失去了進取心,漸漸驕奢起來。他信仙好佛,想求得長生不老。元和十四年(公元819年),唐憲宗派遣使者前往法門寺迎佛骨,一時間長安城內掀起了崇佛熱潮。
時任刑部侍郎的韓愈不顧自身安危,毅然上《論佛骨表》進行勸諫。憲宗不但不聽,反而非常生氣,決定將韓愈處以極刑。此時,裴度挺身而出,多次勸說唐憲宗,才保全了韓愈性命。最終,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。八個月後,裴度又幫助韓愈回朝,轉任兵部侍郎,繼續為朝廷出力。文學家劉禹錫也多次得到裴度的保護和提攜。唐順宗即位後,為革除積弊,任用劉禹錫等人進行政治革新,是為永貞革新。由於觸犯宦官利益,永貞革新失敗,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。
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,已經回京的劉禹錫因為得罪執政,被貶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,幸得裴度大力相助才改任連州刺史。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,裴度拜相,再次推薦劉禹錫為主客郎中,結束了他的外放生涯;大和二年(公元828年),裴度又推薦劉禹錫任禮部郎中、集賢殿學士,讓他能更好地為朝廷服務。此外,馬總、李德裕、李光顏、李等文臣武將都曾受到裴度的舉薦提攜,這體現出了裴度作為一代名相的才能和氣度。
韓愈畫像
打擊奸佞,愛民如子
安史之亂後,宦官逐步掌握朝廷禁軍,並把持朝廷政務,其勢力逐步凌駕於朝廷大臣之上,甚至能操縱皇帝的廢立。可以說,宦官專權成為唐後期朝廷腐朽的重要原因。裴度為人正直,不畏強權,極力打擊宦官勢力,使朝政歸於清明。
打擊宦官
元和九年(公元814年)十月,五坊小兒到了下邽縣。當地縣令裴寰是個清廉的好官,非常討厭宦官的凶暴不法,拒絕為他搜刮民財,引起了他的嫉恨。宦官便誣陷裴寰對皇帝大不敬。唐憲宗將其收捕入獄,打算處死他。時任御史中丞的裴度挺身而出,痛斥宦官的卑劣行為,極力為裴寰辯爭。唐憲宗被迫將裴寰釋放。元和十三年(公元818年)九月,五坊小使楊朝汶因商人張涉欠債潛逃,十分氣憤。
遂將與張涉有經濟往來的人全部逮捕,進行拷打,逼其還債,事連近千人。西川節度使盧坦也被迫捲入其中,盧坦子遂上書稱冤。裴度聽說後,十分生氣,要求唐憲宗嚴懲楊朝汶。當時朝廷正對淄青用兵,討伐李師道,唐憲宗有意包庇楊朝汶,以用兵事大來搪塞。裴度堅持嚴肅處理,認為山東用兵,事在遠方,宦官橫暴不法,近在天子腳下,事情更嚴重。
不得已,唐憲宗下令誅殺了楊朝汶,並釋放了所有被拘捕的人。長慶二年(822 年),朝廷所派的昭義監軍劉承偕恃恩弄權,常常欺辱主將劉悟,又縱其屬下亂法。劉悟大怒,遂於同年二月舉兵叛亂。三月,裴度到長安,穆宗問及如何處置時,裴度主張揭露劉承偕的罪行,讓劉悟集眾將其斬殺。唐穆宗最後決定將劉承偕流放到遠州。首惡得到嚴懲,昭義兵亂得以平息。
裴度雕像
愛民如子
裴度為人寬厚,頗具仁愛之心。淮西之戰後,裴度負責善後。他制止監軍任意誅殺吳元濟舊部,實行「量罪加刑」的方法,糾正濫殺的錯誤指令,使蔡州內部很快安定下來。他繼續用蔡州兵為親衛牙兵,當時有人勸說裴度不要輕信蔡州人,而裴度不為所動。他認為自己已受命為彰義節度使,蔡州人便是自己轄下的子民,應一視同仁。
裴度廢除了吳元濟制定的嚴苛法令,取消夜禁,使蔡州百姓交往不再受諸多限制,開始享受生民之樂。他下令免除淮西百姓二年的賦稅和徭役,安葬戰爭中陣亡的將士,給予家屬五年的衣糧;允許軍人退戎還農,並發給他們糧食和耕牛;對於戰爭中受傷的將士,也給予厚厚的撫恤。這些舉措對於淮西百姓安居樂業,發展農業生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不計得失,鞠躬盡瘁
唐朝後期朝政日趨腐朽,正直大臣主持的永貞革新、甘露之變等運動均以失敗告終。奸佞勢力把持朝政,裴度一度隱居在東都綠野堂居所以避禍。但朝廷需要的時候,他又挺身而出,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
不計得失,挽救危局
平定淮西之後,朝廷權威得以重塑,大唐王朝出現一統趨勢。為表彰裴度在淮西鎮平定中的功績,唐憲宗接受群臣建議,刻石紀功以明示天下。碑文由韓愈負責撰寫,該碑又被稱為韓碑。不久,唐憲宗下令磨掉韓碑,令翰林學士段文昌重新撰寫。據說,韓愈所撰碑文對平淮西功臣李愬的功勞記載不多,引起李愬的不滿。其妻魏國夫人為唐安公主之女,是唐憲宗的表妹,憲宗為了照顧表妹的情緒,不得已要求重新撰寫。
裴度畫像
新撰寫的段碑對武將的功德進行大肆渲染,引發朝廷正直大臣的不滿,裴度顧全大局,並未提出異議。唐敬宗即位之時,河北、山東等地的藩鎮經常發難於朝廷。年幼的敬宗起用德高望重的裴度為相,很快穩住了局面。裴度上任之初,幽州節度使朱克融曾以朝廷賜予將士的春衣質量不好為名,準備發動叛亂,聽聞裴度在朝,便未敢輕舉妄動。
寶曆二年(公元826年)十二月,唐敬宗外出嬉戲,被宦官劉克明等趁機殺死,死時年僅18歲,唐王朝再一次陷入危機當中。裴度臨危不懼,聯合權宦王守澄等人誅殺劉克明逆黨,迎立江王李昂為皇帝,是為唐文宗,很快穩定了局面。
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
裴度德高望重,他的健在關係著國運的興衰,他的名聲更是遠播於周邊少數民族及域外,四夷君長總是向使者打聽裴度的健康狀況及任職情況。晚年的裴度一如既往地為朝廷出力。大和四年(公元830年),已經六十六歲高齡的裴度被任命為山南東道節度使,到地方去做實事。裴度到達駐地襄陽後,看到唐憲宗時期在襄陽設置的臨漢監牧存在放馬數量少、毀壞農田多的弊病,立即奏請唐文宗廢棄臨漢監牧,將佔領的四百多頃民田歸還給了當地百姓。
開成二年(公元837年),裴度已經七十三歲了,是那個時代真正的高齡老人。唐文宗任命裴度為太原尹、北都留守、河東節度使,為國家卧鎮北門,藩障戌邊,於是,裴度不顧年高,繼續為國出力。開成四年(公元839年)三月,唐文宗下詔撫慰裴度,詔書還未到,裴度就病逝了。一代中興名相黯然隕落,死後謚號「文忠」,配享太廟。
裴度詩句
兩人同日事征西,今日君先奉紫泥。待平賊壘報天子,莫指仙山示武夫。野人不識中書令,喚作陶家與謝家。君若有心求逸足,我還留意在名姝。
結語
裴度臨終遺言中,關心的都是國事,並未提及自己的家事,可謂是鞠躬盡瘁,死而後已。裴度是中晚唐大臣中的傑出代表。他具備清正剛直、不黨不私、寵辱不驚、任勞任怨的優秀品質,在工作中兢兢業業,踏實能幹,多次力挽狂瀾,挽救危局,被譽為中晚唐第一名相。歷史是一面鏡子,裴度的工作態度和業務能力,堪稱千古名相的楷模。
參考文獻
劉昫,《舊唐書》,中華書局,1975年
歐陽修、宋祁,《新唐書》,中華書局,1975年